[小水滴]
在這個荒謬的時代,交朋結友變得不容易。好幸運與區家麟不打不相識,他是一個慢熱的人,不容易流露愛惡。
但一場反修例運動,有幾次在現場人海中相遇,在中了藍水的翌日早上於辦公室吃了他送來的杯麵,大家各自用不同的方法寫文字回應時代,一種不需多言的默契就陪養出來。
他力勸我出書,說了一句:「有甚麼幫到手即管出聲」。我當然厚着臉皮請他寫序。而他交出的序,看得連少女編輯小姐都說:「看到最尾,有點想喊。」
區家麟寫東西很思辯型,和我的文筆風格迥異。但說實在,打開了他寄來的文字檔,我要逐段重看,放慢心神,分幾次才看得完。
他寫我的定位,我珍視的「自由」,我刻意讓各種干擾遠離我,我偏執的「不要最快」,我們沒有討論過,但他卻通通寫出來。
他有一個博客小天地叫「潮池」,每年都要跟同學解說一次,那是怎麼樣的自然現場,潮漲大水淹來,一個個小水窩型成,生物就聚生,水再來,生物又隨浪離散,就像人生的散聚。珍惜當下,離去時瀟灑。
他愛行山,愛觀察自然生態,喜歡用宇宙萬物解說人生道理。
所以,在他送給我的序的最後,他寫我偏好訪問小人物,不太愛寫大人物,他也用了一個關於海浪的比喻:
「好些傳媒,酷愛訪問達官貴人,記者面對面與高官對談,視之為榮耀光寵、事業高峰;權貴說句話、施捨你一個專訪,總是新聞頭條。
我深信,達官貴人在關鍵時刻的麻木不仁,只會成為後世的笑話與歷史的煙塵;平凡百姓的血淚,才是永恆。
潮起潮落,滔滔波濤中,有很多曾經奮力躍起的小水滴,他們折射光芒,努力嚎號,卻瞬即淹沒於翻騰巨浪中。譚蕙芸這本書,把他們一一凝住。」
對,小水滴,我心底深處,覺得小人物的真摯真誠真情,是千金難買。小水滴在巨浪中掙扎的身影,是我作為紀錄者最珍視和迷戀紀錄的視覺。
滔滔江河和大海,何嘗不是由一點點水滴凝聚而成?
感謝區家麟送給我的序,也希望讀者們用心讀一讀。